查电话号码 繁體版 English 日本語
登录 注册

词典里收录的词汇:
  • 信货      1.  大家都认为可靠的货物。    ▶ 《战国策‧西周策》: “臣恐 齐王 之为君实立 果 而让之于 最 , 以嫁之 齐 也。 君为多巧, 最 为多诈, 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 最 也, 使天下见之。”    ▶ 鲍彪 注: “可信之货, 非独知也。”    2.  ...
  • 拿东拿西    拿东拿西 基本解释:1.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
  • 拿贼拿赃     拿贼拿赃拼音:ná zéi ná zāng 注音:ㄣㄚˊ ㄗㄟˊ ㄣㄚˊ ㄗㄤ 成语解释拿贼拿赃【拼音】:ná zéi ná zāng【解释】: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
  • 拿奸拿双    拿奸拿双 基本解释:奸:通奸。捉拿通奸要有成双的人证。
  • 撒水拿鱼    sā shuǐ ná yú 【解释】抽干水捉鱼。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拼音码】ssny
  • 信意,信意儿    xìnyì,xìnyìr[wantonly] 没有约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信意行动
  • 信水      1.  古代对立春后 黄河 水流的称呼。 相传可以验证夏秋水势的大小。    ▶ 《宋书‧河渠志一》: “说者以 黄河 随时涨落, 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 自立春之后, 东风解冻, 河 边人候水, 初至凡一寸, 则夏秋当至一尺, 颇为信验, 故谓之‘信水’。”    2.  指妇女月经。 以其按月一...
  • 信信      1.  连宿四夜。     ▶ 《诗‧周颂‧有客》: “有客宿宿, 有客信信。”     ▶ 毛 传: “一宿曰宿, 再宿曰信。”     ▶ 孔颖达 疏: “《释训》云: 有客宿宿, 再宿也;有客信信, 四宿也。”    ...
  • 出售    chūshòu卖:~商品ㄧ降价~。
  • 半信不信    谓不完全相信。
  • 水信    汛情的信息。    ▶ 明 陆深 《续停骖录摘抄》: “ 黄河 水异, 凡立春后冻解, 候水初至凡一寸, 则夏秋当至一尺, 谓之水信。”
  • 荒信,荒信儿    huāngxìn,huāngxìnr[uncertain news,rumour] [方]∶不确定的或没有证实的消息
  • 乖乖    guāiguāi①(~儿的)顺从;听话:孩子们都~儿地坐着听阿姨讲故事。②对小孩儿的爱称。◆ 乖乖guāi guāi叹词,表示惊讶或赞汉:~,外边真冷!丨~,这艘船真大~
  • 卖乖乖    见“ 卖乖 ”。
  • 小乖乖      1.  称所爱慕的女子。    ▶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 “ 山东 、 直隶 及 淮 南北, 凡与女子相怜爱者则呼曰小乖乖。 乖亦佳字假借。”    2.  对小孩的爱称。
  • 一水两水    宋 时斗茶评断沏茶优劣的用语。
  • 以水济水    yǐ shuǐ jǐ shuǐ 【解释】比喻随声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拼音码】ysjs【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以水救水    引水来救水灾,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
  • 听话    tīng huà听从长辈或领导的话:这孩子还算~│他把手下不听他话的人都辞退了。
  • 听话听声, 锣鼓听音    谚语。 意谓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
  •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聽話聽聲,鑼鼓聽音)拼音:tīng huà tīng shēng ,luó gǔ tīng yīn 注音:ㄊㄧㄥ ㄏㄨㄚˋ ㄊㄧㄥ ㄕㄥ ,ㄌㄨㄛˊ ㄍㄨˇ ㄊㄧㄥ ㄧㄣ 词语解释谚语。意谓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京剧《沙家浜》第四场:“听 刁参谋长 这意思,新四军的伤病员是我给藏起来了!这可真是呀,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拼音:tīng huà tīng shēng ﹐luó gǔ tīng yīn 注音:ㄊㄧㄥ ㄏㄨㄚˋ ㄊㄧㄥ ㄕㄥ ﹐ㄌㄨㄛˊ ㄍㄨˇ ㄊㄧㄥ ㄧㄣ 词语解释1.谚语。意谓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
  • 听话儿    tīng huàr等候别人给回话:同意还是不同意你去,你明天就~吧。
  •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 喻民可拥护君主, 也能推翻君主。    ▶ 《荀子‧王制》: “庶人安政, 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 ‘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 隔壁听话    见“ 隔壁听 ”。 II见“ 隔壁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