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状断裂造句

例句与造句

  1. 多为张性的锯齿状断裂
  2. 随后进一步迁就原有的X型剪切断裂而发展为近南北向(经向)锯齿状断裂
  3. 在具有刚性壳圈的月球和火星、金星表面X型断裂网格和锯齿状断裂屡见不鲜;③直线性。
  4. 一部分较早出现的两组扭裂隙,一段一段地被较晚出现的张断裂所利用,而形成的一种锯齿状断裂
  5. 上述不同方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和锯齿状断裂互相交织构成的断裂网格,具有全球性,还具有行星际意义。
  6. 锯齿状断裂造句挺难的,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7. 锯齿状断裂的典型特征,几何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追踪张”特点;在运动方式上,既有拉张伸展,又有左旋剪切。
  8. 现代大洋中脊断裂、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莱茵地堑、中国的汾河地堑、渭河地堑、冀中地堑等,均由锯齿状断裂构成。
  9. 在亚洲大陆向东仰冲和太平洋向西俯冲的东西向压力作用下,则产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X型剪切断裂,迁就它们而产生近东西向(纬向)锯齿状断裂,近南北的张性断裂转变为挤压性断裂,即经向构造带。
  10. 裂开总是沿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全球性锯齿状断裂网格的一部分)发生,由大陆型地壳向大洋型地壳转化的一般过程是:裂堑→地堑→地槽(由冒地槽到优地槽)或裂堑→地堑→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
  11. 消减带常表现为大陆边缘弧,可分为西太平洋岛弧和安第斯山弧(前者以发育相对开阔的弧后盆地为特征)两种基本类型,皆为全球性锯齿状断裂网格控制下发育的,岛弧和山弧只是断裂带的浅构造位的构造形态。
  12. 因断裂的空间分布常具规律性,故受其控制的含矿岩浆分布也常在下列部位较为发育:①锯齿状断裂的齿尖或拐折部位;②羽状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交接部位;③不同方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④断裂与成矿有利岩层的交接部位;⑤背斜中和面以上的转折端和向斜中和面以下的转折端;⑥不同构造单元过渡的地段;⑦断裂与褶曲的交会部位等。
  13. 地球表面的断裂系统有四个主要方向,即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北北东、北北西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迁就二者而成经向锯齿状断裂系;在东西向挤压作用下产生北东东、北西西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迁就两者而成近纬向锯齿状断裂系;迁就北北东、北东东向剪切面而成北东向的锯齿状断裂;迁就北北西、北西西向剪切面发育而成北西向的锯齿状断裂;②全球性。
  14. 断块构造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的思想,根据地质构造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把野外观察、室内模拟试验和理论探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X型剪切断裂模拟试验、锯齿状断裂模拟实验、弧形构造模拟试验、深层构造控制浅层构造模拟试验、仰冲与俯冲构造模拟试验等大量模拟试验;还不断将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在定量化和古构造应力场方面已获得重要新成果,为完善和发展断块构造学说理论起到重要作用。
  15. 在大陆型地壳构造域的中部,沿贝加尔?蒙古中部、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康滇?横断山、红河?南海西缘,为一条规模宏伟的南北向锯齿状断裂带,把亚洲大陆分割为东西两部,并对区域地质发展演化起长期的控制作用,成为亚洲大陆最主要的南北向构造之一;②南北构造带以西,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以地槽发育为主,自北向南有时代变新的趋势,各地槽间夹有古老陆壳的残块,发育北西西、北东东向断裂,而以前者为主,构成长轴近东西向的菱形断块;③南北构造带以东古生代以地台发育为主,但在华北和扬子两断块区之间还夹有古生代秦岭地槽,经加里东和海西旋回在扬子断块区东南侧又先后拼合武夷云开断褶和东南沿海断褶。

相关词汇

  1. "锯齿状"造句
  2. "锯齿状波"造句
  3. "锯齿状的"造句
  4. "锯齿状地形"造句
  5. "锯齿状断口"造句
  6. "锯齿状分水岭"造句
  7. "锯齿状构造"造句
  8. "锯齿状海岸"造句
  9. "锯齿状链"造句
  10. "锯齿状裂缝"造句
电脑版繁體版English日本語

Copyright © 2023 WordTech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