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因兄、弟去世而引起的痛苦心情。
▶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 “此册乃伯兄 圣常 物, 细书皆兄手迹。 先公尝取而置诸案头, 有讹则正之。 其有当于理, 则加圈点, 此则公之手笔也。 遗编犹在, 而风木之悲, 令原之痛, 遂无已时。”参见“ 令原之戚 ”。
令原之痛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令: líng ㄌㄧㄥˊ1)〔~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
- 原: yuán ㄩㄢˊ1)最初的,开始的:~本。~告。~稿。~籍。~理。~料...
-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 痛: tòng ㄊㄨㄥˋ1)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肚子~。~风...
- 令原之戚: líng yuán zhī qī 【解释】指兄、弟去世【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示例】宋·张世南《序》:“绍定改元,适有~,闭门谢客,因追思,捉笔纪录。”【拼音码】lyzq【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兄、弟去世
- 脊令原: 语出《诗‧小雅‧常棣》: “脊令在原, 兄弟急难。”脊令为水鸟, 而今在原, 则失其所。 后以“脊令原”指兄弟急难不能相顾。 ▶ 清 吴伟业 《观<蜀鹃啼>剧有感》诗之二: “二月东风歌《水调》, 脊令原上使人愁。” ▶ 清 黄燮清 有《脊令原》传奇, 系根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所述 曾氏 兄弟间纠葛的故事而编写。
- 丧明之痛: sàng míng zhī tòng 【解释】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出处】《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示例】同寅当中,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遭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拼音码】smzt
- 切肤之痛: qiè fū zhī tòng 【解释】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示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他有着~。【拼音码】qfzt【灯谜面】一头跌到菜刀上;一屁股坐在铡刀上动手术【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比喻感受深切【英文】keenly felt pain
- 剥肤之痛: bō fū zhī tòng 【解释】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出处】《周易·剥》:“剥床以肤,凶。”【拼音码】bfzt【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黄垆之痛: huáng lú zhī tòng 【解释】垆:放酒瓮的土墩子;黄垆:黄公酒垆;痛:悲痛。收集亡友的话。【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拼音码】hlzt
- 龙胡之痛: 《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后因以“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
- 令史: 1. 官名。 ▶ 汉 代兰台尚书属官, 居郎之下, 掌文书事务, 历代因之。 ▶ 隋 唐 以后, 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 位卑秩下, 不参官品。 至 明 代遂废。 见《通典‧职官四》。 2. 宋 元 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摺: “打的个遍身家鲜血淋漓, 包待制 又葫芦提, 令史每妆不知, 两边厢列着祗候人役。” ▶ 《水浒传》第二七回: “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 王婆 口词, 一般供说。 四家邻舍, 指证明白。” ▶ 明 高明 《琵琶记‧春宴杏园》: “昨日已吩咐太仆寺掌鞍马的令史, 并 洛阳县 管排设的驿丞, 专听俺这里鸣鼓三声, 都要到此聚会听点。”
- 令合: 1. 贤惠的妻子。 ▶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 “ 东坡 再谪 惠州 日, 一老举人年六十九, 为邻。 其妻三十岁诞子, 为具邀公, 公欣然而往。 酒酣乞诗, 公戏一联云: ‘令閤方当而立岁, 贤夫已近古希年。 ’” 2. 用以敬称对方的妻妾。 ▶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刘野夫免德庄火灾》: “ 刘野夫 上元夕以书约 德庄 曰: ‘今夜欲与君语, 令閤必尽室出观灯, 当清净身心相候。 ’ 德庄 雅敬其为人, 危坐三鼓矣, 家人辈未还, 野夫 亦竟不至。 俄火自门而烧, 德庄 窘, 持诰牒犯烈焰而出。 顷刻, 数百舍为瓦砾之场。 明日, 野夫 来吊, 且欣曰: ‘令閤已不出是吾忧, 幸出可贺也。 ’”
- 令匹: 好配偶。 ▶ 《新唐书‧柳玭传》: “及北还, 女已逾笄。 其家议无以为衣食资, 愿下发为尼。 有一尼自外至, 曰: ‘女福厚丰, 必有令匹, 子孙将遍天下, 宜北归。 ’家人遂不敢议。”
- 令名: lìngmíng[good name;good reputation] 好名声
- 令利: 清楚, 明白。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 “此段新奇差异, 更词源移宫换羽。 大家雅静, 人眼难瞒, 与我分个令利。” ▶ 钱南扬 注: “令利, 即伶俐。 ▶ 《语辞汇释》: ‘伶俐, 犹云乾净也。 ’……这里应引伸作‘清楚’解。”
- 令名不终: 令名不终 基本解释:令名:美名;终:指人死。好名声不能保持到底。
- 令则: 指美好而合于礼法规范的品德。 ▶ 唐 刘禹锡 《代慰义阳公主薨表》: “伏以公主妍姿令则, 冠绝天人。 禀教皇宫, 已挺柔嘉之德;降嫔卿族, 益彰贞粹之仪。”
- 令君: 1. 魏 晋 间对尚书令的敬称。 后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 ▶ 《晋书‧荀瑁传》: “帝尝谓曰: ‘ 魏武帝 言: 荀文若 之进善, 不进不止; 荀公达 之退恶, 不退不休。 二令君之美, 亦望于君也。 ’” 唐 沈佺期 《别侍御严凝》诗: “令君出使车, 行迈方靡靡, 静言芟枳棘, 慎勿伤兰芷。” ▶ 宋 司马光 《陪子华燕醮厅酒半过赵中令园》诗: “簪裾丞相閤, 林沼令君家, 烟曲香寻篆, 杯深酒过花。” 2. 对县令的尊称。 ▶ 宋 韦居安 《梅涧诗话》卷中: “ 梁郑公 克家 未第时, 为 潮州 揭阳 宰馆客, 寓县治东斋。 斋前有梅一株, 忽于九月中盛开……邑士多赋诗, 往往皆谄令君。” ▶ 宋 王安石 《慎县修路者》诗: “畚筑今三岁, 康庄始一修, 何言野人意, 能助令君忧。” ▶ 金 王寂 《黄桃花》诗: “道士厌看千树老, 令君别换一城新。”
- 令出惟行: 令出惟行 基本解释:命令一发出就一定彻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