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泝流穷源是什么意思

  • 亦作“溯流穷源”。
     推寻原委。
       ▶ 廖仲恺 《再论钱币革命》: “是以欲知货物本位钱币所借而行之纸币单位之购买力, 第一步当溯源于其先所行币制之下钱币单位之购买力。 若欲更进, 则溯流穷源, 至于原始以货物为交易媒介之第一例而止。”
  • 泝流:    亦作“溯流”。    1.  逆着水流...
  • 穷源:      1.  河流的发源处。  &nbs...
  • 溯流穷源:    推寻原委。
  • 泝流:    亦作“溯流”。    1.  逆着水流方向。    ▶ 《后汉书‧列女传‧姜诗妻》: “母好饮江水, 水去舍六七里, 妻常泝流而汲。”    ▶ 《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陈导》: “ 唐 陈导 者, 豫章 人也, 以商贾为业。    ▶ 龙朔 中, 乃泛舟之 楚 , 夜泊江浦。 见一舟泝流而来, 亦宿于此。”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 “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 溯流而上。”    ▶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咸丰三年七月初十日》: “前闻逆船千馀, 自 南京 泝流西上。”    ▶ 峻青 《秋色赋‧狮峰月夜》: “我沿着小溪, 溯流而上, 向着山谷的深处走去。”    2.  顺着水势。    ▶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 荆公 不用官船, 微服而行, 驾一小艇, 由 黄河 泝流而下。”
  • 穷源:      1.  河流的发源处。    ▶ 唐 薛能 《黄河》诗: “人间无 博望 , 谁复到穷源?”    2.  穷尽水流的源头。    ▶ 宋 梅尧臣 《入泽王河口》诗: “远水路已别, 古汊未穷源。”    3.  亦作“ 穷原 ”。 探寻事物的本原。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读 横渠 诗, 最爱其一篇云: ‘学《易》穷源未到时, 便将虚寂眇心思。 ’” 清 魏源 《筹鹾篇》: “夫推其本以齐其末, 君子穷原之学也。”    ▶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 “像这样宗族中穷源极流的旧习惯, 在 中国 有几千年, 牢不可破。”

相关词汇

        泝流:    亦作“溯流”。    1.  逆着水流...
        穷源:      1.  河流的发源处。  &nbs...
        溯流穷源:    推寻原委。
        泝流:    亦作“溯流”。    1.  逆着水流方向。    ▶ 《后汉书‧列女传‧姜诗妻》: “母好饮江水, 水去舍六七里, 妻常泝流而汲。”    ▶ 《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陈导》: “ 唐 陈导 者, 豫章 人也, 以商贾为业。    ▶ 龙朔 中, 乃泛舟之 楚 , 夜泊江浦。 见一舟泝流而来, 亦宿于此。”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 “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 溯流而上。”    ▶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咸丰三年七月初十日》: “前闻逆船千馀, 自 南京 泝流西上。”    ▶ 峻青 《秋色赋‧狮峰月夜》: “我沿着小溪, 溯流而上, 向着山谷的深处走去。”    2.  顺着水势。    ▶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 荆公 不用官船, 微服而行, 驾一小艇, 由 黄河 泝流而下。”
        穷源:      1.  河流的发源处。    ▶ 唐 薛能 《黄河》诗: “人间无 博望 , 谁复到穷源?”    2.  穷尽水流的源头。    ▶ 宋 梅尧臣 《入泽王河口》诗: “远水路已别, 古汊未穷源。”    3.  亦作“ 穷原 ”。 探寻事物的本原。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读 横渠 诗, 最爱其一篇云: ‘学《易》穷源未到时, 便将虚寂眇心思。 ’” 清 魏源 《筹鹾篇》: “夫推其本以齐其末, 君子穷原之学也。”    ▶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 “像这样宗族中穷源极流的旧习惯, 在 中国 有几千年, 牢不可破。”
        泝流追源:    亦作“溯流追源”。  犹泝流穷源。    ▶ 《诗刊》1978年第1期: “觉得这封信, 含薀深厚, 溯流追源, 就得考虑整个诗歌的历史。”
        探本穷源:    tànběngqióngyuán追本穷源。也说探本溯源。
        极本穷源:    谓彻底地推究本源。
        穷源朔流:    qióng yuán shuò liú 【解释】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拼音码】qysl
        穷源溯流:    qióngyuánsùliú追究事物的根源并探寻其发展的经过。
        穷源竟委:    qióng yuán jìng wěi 【解释】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拼音码】qyjw
        追本穷源:    zhuī běn qióng yuán 【解释】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拼音码】zbqy【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英文】trace to its source
        追根穷源:    同“追本溯源”。
        泝测:    向上推测。    ▶ 汉 班固 《典引》: “矧夫赫赫圣 汉 , 巍巍 唐 基, 泝测其源, 乃先孕 虞 育 夏 , 甄 殷 陶 周 。”
        泝洄:    亦作“泝回”。 亦作“溯洄”。    1.  逆流而上。    ▶ 《诗‧秦风‧蒹葭》: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 《文选‧左思<吴都赋>》: “葺鳞镂甲, 诡类舛错, 泝洄顺流, 噞喁沈浮。”    ▶ 李周翰 注: “泝, 逆流上也。 言水物或逆上, 或顺流。”    ▶ 宋 苏辙 《贺文太师致仕启》: “方将翱翔 嵩 少 之下, 泝回 伊 洛 之间。”    ▶ 柳亚子 《罗星洲题壁》诗: “一蒲团地现楼台, 秋水蒹葭足溯洄。”    2.  指逆流之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一》: “度此溯洄从 汉 , 为山行之始。”    ▶ 唐 元稹 《遭风二十韵》: “ 湘 南贾伴乘风信, 夏口 篙工厄泝洄。”    3.  追溯;探究。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 “夫其渊源六籍, 薮泽九流, 紬绎百家, 溯洄千古, 固文明之盛集, 鸿硕之大观也。”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首吾道以彰显大源, 继诸氏以溯洄末学, 终方外以穷极异端。”    ▶ 清 魏源 《<圣武记>叙》: “因以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 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    4.  《诗‧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洄从之, 指逆流而上追寻意中人。 后以“溯洄”为追念思慕之典。    ▶ 《红楼梦》第一○三回: “学生虽溯洄思切, 自念风尘俗吏, 末由再睹仙颜, 今何幸于此处相遇。”    ▶ 张素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 “惜我未往游, 溯洄天一方。”
        泝涉:    亦作“溯涉”。  逆流跋涉。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 “有水出县西, 世谓之‘二十八渡水’。 东北流, 溪涧萦曲, 途出其中, 迳二十八渡, 行者勤于溯涉, 故因名焉。”
        泝泝:    寒栗貌。    ▶ 《素问‧刺要论》: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 皮伤则内动肺, 肺动则秋病温疟, 泝泝然寒栗。”
        泝游:    顺流而下。    ▶ 《尔雅‧释水》: “逆流而上曰泝洄, 顺流而下曰泝游。”
        泝沿:    亦作“溯沿”。    1.  指洄水。    ▶ 南朝 梁 伏挺 《行舟值早雾》诗: “渔人惑澳浦, 行舟迷泝沿。”    2.  谓盘旋。    ▶ 《太平广记》卷三○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崔圆》: “泝沿中流, 良久而过。”    3.  追溯;推究。    ▶ 清 唐孙华 《庚寅元日斋中读书》诗: “卷帙分左右, 千载得泝沿。”    ▶ 清 杭世骏 《<东坡杂记>序》: “溯沿往事, 特创一编。”
        泝源:    亦作“溯源”。    1.  向上寻找水的发源处。    ▶ 宋 陆游 《杂书幽居事》诗之二: “炎火下照海, 黄河 高泝源。”    2.  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来源。    ▶ 清 方苞 《<学案>序》: “ 金沙 王无量 辑《学案》, 以 白鹿洞 规为宗, 而溯源于 洙 泗 , 下逮 饶仲元 、 真西山 所定之条目, 以及 高 、 顾 、东林之会约。”    ▶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 “阴阳、五行、天文、医经、房中均溯源于 黄帝 。”
        泝水行舟:    逆水行船。    ▶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 “公上言曰: ‘缘溪诸蛮, 狐鼠跧窜。 王师步趍, 不习嵌险, 泝水行舟, 进寸退里。 ’”

相邻词汇

  1. "泝水行舟"什么意思
  2. "泝沿"什么意思
  3. "泝泝"什么意思
  4. "泝洄"什么意思
  5. "泝流"什么意思
  6. "泝流追源"什么意思
  7. "泝测"什么意思
  8. "泝涉"什么意思
  9. "泝游"什么意思
  10. "泝源"什么意思
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

Copyright © 2025 WordTech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