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百了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yī liǎo bǎi liǎo
【解释】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解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解。
【出处】《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
【示例】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年,深感前途渺茫,他曾想去死,~。
【拼音码】ylbl
【灯谜面】十千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消极方面
【英文】all troubles end when the main trouble ends
- 一了 1. 指了解或明白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 ...
- 百 bǎi ㄅㄞˇ1)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步...
- 了 liǎo ㄌㄧㄠˇ1)明白,知道:明~。一目~然。2)完结,结束:完~...
- 一了百当 yī liǎo bǎi dàng 【解释】指办事妥当、彻底。【出处】明·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若但草草了事,可惜此时,徒为虚文耳。”【拼音码】ylbd【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消极方面
- 一了 1. 指了解或明白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 ▶ 《南史‧陆厥传》: “人之著述, 不能无病, 曹 陆 又称竭情多悔, 不可力强, 今许以有病有悔为言, 则必自知无悔无病之地, 引其不了不合为暗, 何独诬其一合一了之明乎?” ▶ 《景德传灯录‧德韶国师》: “古人道一了千明, 一迷万惑。”参见“ 一了百了 ”。 2. 一向;本来。 ▶ 元 无名氏 《冻苏秦》楔子: “俺是庄农人家, 一了说: 若要富, 土里做;若要饶, 土里刨。” ▶ 明 朱权 《荆钗记‧获报》: “我一了说他娘儿两个, 脑后见腮, 定是无义之人。” ▶ 《水浒传》第十六回: “那汉道: ‘我一了不说价, 五贯足钱一桶, 十贯一担。 ’” 3. 一经了结。 ▶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若得一了夙缘, 万金不惜。” ▶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我昨日还问他归期。 他说是: ‘大事一了, 便整归装。 ’”
- 百了千当 bǎi liǎo qiān dāng 【解释】比喻妥贴,有着落。【出处】《续传灯录》:“不如屏净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川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拼音码】blqd【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千了百当 qiān liǎo bǎi dàng 【解释】了:完了,结束;当:恰当。比喻妥帖、有着落。【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不道你不是千了百当底人,此语只似先师下底语。”【示例】直是一刀两段,~。(《朱子全书·论语十六》)【拼音码】qlbd【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英文】thousand finished and hundred perfected
- 一事 yīshì〈方〉业务或组织上有关系的;一起的:这家药铺和城里同仁堂药铺是~。
- 一乾二净 ①又作:罄尽。形容一点不剩。②形容整洁干净。
- 一乱涂地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 一事不知 见“一物不知”。
- 一事中 宋 时科举, 对某一部分合格之应试者, 予以待补资格, 谓之“一事中”。 ▶ 宋 赵升 《朝野类要‧举业》: “三场内只第一场合格, 及补试内只大经合格, 盖恐黜下之可惜, 故以此勉其学者, 唯武举只弓马合格者, 待补, 谓之‘一事中’。”
- 一九 1. 谓阳数始于一, 而极于九。 极则复于一, 终而复始, 故用以喻循环之理。 ▶ 《参同契》卷下: “子南午北, 互为纲纪, 一九之数, 终而复始。” ▶ 蒋一彪 集解: “阳生于一成于九。 阳数至九则极, 极则复于一, 此谓一九之数, 终而复始。” 2. 佛教语。 指净土宗九品往生的教义。 ▶ 唐 迦才《净土论序》: “二八宏规, 盛乎西土;一九之教, 陵迟 东 夏 。”又 唐 迦才《净土论序》: “二八之观齐阔, 一九之生同归。”“二八”指净土宗的“十六观”。 3. 满 俗赠献之礼, 以九数为贵, 至少一九, 至多九九。 ▶ 《清史稿‧礼志八》公主下嫁仪: “初定﹝额驸﹞诹日诣午门, 进一九礼, 即纳采也。” 4. 从每年冬至日起, 每九天为一九。 亦指第一个九天。 ▶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一: “至后九九气候, 谚云: ‘一九、二九, 相唤弗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