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歇后语。 隐射忘八。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朝元老》: “﹝某中堂﹞享堂落成, 数人直宿其中。 天明, 见堂上一匾云: ‘三朝元老。 ’一联云: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 ’不知何时所悬。 怪之, 不解其义。 或测之云: ‘首句隐亡八, 次句隐无耻也。 ’”
- 一二三 1. 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
- 四 sì ㄙˋ1)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
- 五 wǔ ㄨˇ1)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
- 六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七 qī ㄑㄧˉ1)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文...
- 三四五 三十四、五之略语。 ▶ 元 无名氏 《度柳翠》第三摺: “你若到三四五、三六里, 那其间早则妆幺不得。”
- 一二三 1. 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 相传 太上老君 授 张道陵 “三天正法”。 后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 见《云笈七签》卷六。 ▶ 《四游记‧果老殿中辨鹿》: “时有 叶法善 者, 嘉禾 人, 世为道士, 尝游 白马山 古室, 遇二仙人, 授以正一二三之法, 能制服怪鬼。” 2. 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 习惯常至“三”止。 ▶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摺: “﹝正末﹞做出门科云: ‘且住, 私场演, 官场用。 若到 开封府 去, 他不说时, 如何是了?待俺试敲咱。 这是盆沿儿。 ’做敲科云: ‘一、二、三。 ’” 3. 犹言头绪、办法。 ▶ 《雍熙乐府‧一枝花‧道情》套曲: “飘零的不知明暗, 默默的自取勘。 眼底浑无一二三, 流落在江南。” 4. 原由。 ▶ 刘宾雁 《关东寿人传》第二章: “无缘无故关了我一千多天了, 我能不要求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
- 五六六七 语出《论语‧先进》: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后因以称学生。 ▶ 《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 “五六六七, 训导若神。”
- 三四 1. 犹言再三再四。 ▶ 《北齐书‧崔逻传》: “握手殷勤, 至于三四。” 2. 表示为数不多。 ▶ 宋 欧阳修 《归自谣》词: “春艳艳, 江上晚山三四点。”
- 一二 yī èr一两个;少数:~知己│略知~(自谦所知不多)。
- 二三 1. 谓不专一;反覆无定。 ▶ 《书‧咸有一德》: “德唯一, 动罔不吉;德二三, 动罔不凶。” ▶ 孔 传: “二三, 言不一。” ▶ 《晋书‧慕容垂载记》: “虽曰君臣, 义深父子, 岂可因其小隙, 便怀二三。” ▶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 “不以利害为二三。 其忠信如此。” ▶ 《醉醒石》第四回: “这事断要死争, 二三不得的。” 2. 约数, 不定数。 表示较少的数目, 犹言几。 ▶ 《国语‧吴语》: “﹝ 越王 ﹞曰: ‘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 亲委重罪, 顿颡于边。 ’” 汉 王褒 《僮约》: “日暮以归, 当送乾薪二三束。” ▶ 唐 皎然 《咏小瀑布》: “瀑布小更奇, 潺湲二三尺。” ▶ 《水浒传》第五七回: “ 呼延灼 吃了一惊, 便叫酒保引路, 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 石楠 《张玉良传》: “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 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 约数, 不定数。 谓二成或三成。 ▶ 汉 班固 《西都赋》: “草木涂地, 山渊反覆, 蹂躏其十二三, 乃拗怒而少息。” ▶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 “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 4. 约数, 不定数。 谓第二或第三。 ▶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 “第其度程, 亦在二三之数。” 5. 约数, 不定数。 犹言再三, 多次。 ▶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 便还归家, 语其夫言: ‘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 ‘我妇久死, 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 犹故不信。” 6. 即六。 ▶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 “故载祀二三, 而国富刑清。” ▶ 张铣 注: “二三, 谓 明帝 六年也。”
- 二三子 犹言诸君;几个人。 ▶ 《论语‧八佾》: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铎。” ▶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 “眷我二三子, 辞义丽金雘。” ▶ 唐 韩愈 《山石》诗: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 宋 梅尧臣 《春日游龙门山寺》诗: “还邀二三子, 共到凿龙游。” ▶ 清 叶廷管 《鸥波渔话‧黄子久别居》: “余居是山, 夏初与二三子相羊瀑流间, 得芝草三耦。”
- 三三四四 又作:三三两两。
- 一二二一 一即二, 二即一。 谓名异而实同。 ▶ 《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 “一二二一, 皆彼所生, 依教无染, 此名戒行。”
- 略知一二 lüè zhī yī èr 【解释】指稍微知道一些【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5回:“我同骆府虽非本家,向有亲谊,他家之事,也略知一二。”【示例】老舍《黑白李》:“黑李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白李的事儿我也~。”【拼音码】lzye【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稍微知道一些
- 二三其德 èr sān qí dé 【解释】形容三心二意。【出处】《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拼音码】esqd【用法】偏正式;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
- 二三其意 èr sān qí yì 【解释】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出处】《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拼音码】esqy
- 二三君子 犹二三子。
- 告个么二三 方言。 赔罪。 ▶ 蹇先艾 《在贵州道上》: “大嫂, 你也不要太伤心了, 喊 赵大哥 来给你告个幺二三就是了。”
- 一五一十 yī wú yī shí 【解释】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示例】他把事情发生的经过~地向大家讲了一遍。【拼音码】ywys【灯谜面】唱戏的打板子【用法】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形容查点数目【英文】whole story as it had happened
- 一事无成 yī shì wú chéng 【解释】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示例】个人离开集体,则将~。【拼音码】yswc【灯谜面】十拿九稳【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英文】accomplied nothing
- 一井 1. 古代井田制的一种单位。 以九百亩为一井。 ▶ 《国语‧鲁语下》: “有军旅之出则徵之, 无则已。 其岁收田一井, 出稯禾秉刍缶米, 不是过也。” ▶ 《韩诗外传》卷四: “古者八家而井田, 方里为一井。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 其田九百亩。” ▶ 《汉书‧食货志》: “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 ▶ 《朱子语类》卷一一○: “ 淮 上屯田须与画成一井, 中为公田。” 2. 一口水井;一眼泉水。 ▶ 北齐 刘昼 《新论‧类感》: “龙举一井, 而云弥九天;虎啸一谷, 而风扇万里。” ▶ 《魏书‧高佑传》: “又令一家之中, 自立一碓, 五家之外, 共造一井, 以供行客。” ▶ 唐 姚合 《咏盆池》诗: “莫惊池里寻常满, 一井清泉是上源。” ▶ 《朱子语类》卷十五: “且如赤子入井, 一井如彼深峻, 入者必死。” 3. 一个市井;一座市镇。 ▶ 《诗‧陈风‧东门之枌序》“歌舞于市井” 唐 孔颖达 疏: “古者二十亩为一井, 因为市交易, 故称市井。”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 “人住邑中必须饮水, 因此邑必有井……所以一邑也得称一井。”
- 一事中 宋 时科举, 对某一部分合格之应试者, 予以待补资格, 谓之“一事中”。 ▶ 宋 赵升 《朝野类要‧举业》: “三场内只第一场合格, 及补试内只大经合格, 盖恐黜下之可惜, 故以此勉其学者, 唯武举只弓马合格者, 待补, 谓之‘一事中’。”
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什么意思,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中文解释,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什麽意思,一二三四五六七 meaning in Chinese,发音,例句,用法,同义词,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