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yīn guǒ bào yìng
【解释】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拼音码】ygby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英文】comeuppance
- 因果 yīnguǒ①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指二者的关系:~关系│互为~。②佛...
- 报应 bào yìng佛教用语,原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来专指种恶...
- 报应 bào yìng佛教用语,原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来专指种恶因得恶果。
- 果报 guǒbào因果报应,是起源于佛教的一种宿命论:~不爽。
- 因果 yīnguǒ①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指二者的关系:~关系│互为~。②佛教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
- 互为因果 hùwéiyīnguǒ[be interdetermined;be both the cause and the effect of the other's being] 指两件事情,互相促成,循环不已老师教得十分尽力,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再攀艺术高峰;学生非常刻苦,进步之快超出教师的逆料。于是,二者互为因果。――韩振波《多余的人》
- 因树为屋 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 因果性 因果性 基本解释: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详“原因与结果”(91页)。
- 因此 yīncǐ因为这个:他的话引得大家都笑了,室内的空气~轻松了很多。
- 因果关系 [causation]一个事件(因)引发另一事件(果)时,这两个临时并起或连续事件之间的关系。D.休姆主张必要关联的想法(属于一般因果关系概念的一部分)是主观的。根据休谟的说法,主张甲事件促成乙事件的客观内容只是通过经验我们发现甲事件之后总是跟着乙事件。有些哲学家认识到自然(又称物质或内在)因果关系(”纵火犯放火“)与事件(又称外在)因果关系(”短路引发火灾“)之间的差别。
- 因此上 犹因此。 上, 助词, 无义。 多见于通俗文学。 ▶ 《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上: “ 齐王 见 袁达 势恶, 方免 孙子 之命。 ▶ 孙子 因此上得病不出。” ▶ 《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 “但歇息呵, 论前王后王, 恰合眼, 虑兴邦丧邦, 因此上晓夜无眠想万方。” ▶ 《红楼梦》第五回: “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 “坦白地说, 我也有这个心思, 因此上派你以来, 心里总有些不服气。”
- 因母 亲母。 ▶ 《仪礼‧丧服》: “继母何以如母?继母之配父, 与因母同, 故孝子不敢殊也。” ▶ 郑玄 注: “因, 犹亲也。” ▶ 汉 蔡邕 《汉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 “夫人怀圣善之姿, 韬因母之人, 抚育二孤, 导以义方。”因, 一本作“ 慈 ”。
- 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解释】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示例】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拼音码】ycsj【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英文】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 因特网 [Internet]又译互联网。全球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着世界各地许多较小的网络。它的发展源于美国国防部称为阿帕网(ARPANET,高级研究规划署网络)的计划,1969年建立,连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4个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阿帕网的目的是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以便一旦战争爆发能够提供一个安全通畅的通信系统。当该网络快速发展时,其他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也开始使用这个网络。1971年开发出第一个在主干网发送电子邮件的程序;到1973年,阿帕网的国际网络(从英国和挪威)建立,电子邮件占去阿帕网的大多数信息流量。20世纪70年代还开发出邮件列表、新闻群组、电子公告板系统和传输控制/网间协议(TCP/IP),后者在1982~1983年正式成为阿帕网的标准协议,促成因特网的广泛使用。1984年域名寻址系统被采用。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组建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这是一个能够容纳更大信息流量的主干网,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有逾1万台主机连上因特网。1988年由于因特网中继聊天协议(参阅聊天[chat])的开发,使网上实时交谈成为可能。1990年阿帕网退役,国家科学基金网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首次商业拨号访问因特网成为可能。1991年万维网公诸于世(通过文件传输协议[FTP])。1993年马赛克浏览器发布,它的普遍使用导致万维网的网站和用户激增。1995年国家科学基金网又回到一个研究网络的角色,让因特网的信息流量通过网络提供商而不是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巨型计算机传输。那一年站点成为因特网最受欢迎的部分,信息总流量超过了文件传输协议。到1997年,因特网已有超过1,000万台的主机,注册域名亦超过100万。访问因特网现在可以通过无线信号、有线电视线、卫星和光纤连线获得,尽管多数信息流量目前还在利用公共电信(电话)网络。因特网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产物,它将以现在还无法完全讲清楚的方式影响人类文化和商业的各个方面。
- 因是 犹因此。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余谓 吴 师压 鲁 , 鲁 亡无日, 有若 视父母之邦阽危如此, 义气所激, 愿与宵攻之列, 使诚因是而死, 得死所矣。” ▶ 《水浒传》第四一回: “小弟去 无为军 打听, 正撞见这个兄弟出来吃饭, 因是得知备细。” ▶ 《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门生并不会作八股文章, 因是后来穷之无奈, 求个馆也没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