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罪致讨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shēng zuì zhì tǎo
【解释】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出处】《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拼音码】szzt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声 (聲)shēng ㄕㄥˉ1)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
- 罪 zuì ㄗㄨㄟˋ1)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
- 致 zhì ㄓˋ1)送给,给予:~仕(退休)。~辞。~电。~力。~哀。~命...
- 讨 (討)tǎo ㄊㄠˇ1)查究,处治:检~。2)征伐,发动攻击:~伐。声...
- 声能 shēngnéng[sound energy]媒质的总能量与无声波存在时的能量之差;声波所具有的能量
- 声绩 声誉功绩。 ▶ 《晋书‧胡奋传》: “ 奋 家世将门, 晚乃好学, 有刀笔之用, 所在有声绩, 居边特有威惠。” ▶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表》: “臣伏受国恩, 忝承门荫, 脱巾筮仕, 敢期荣名, 陈力效官, 靡树声绩。” ▶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 “ 世宗 初, 平 淮 甸, 诏公为 蕲州 兵马监押, 兼沿江巡检。 善修职, 遂改 承天 军使, 自是声绩闻于时矣。”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庚戌至今垂三十年, 是榜人物内贰六官、外膺封疆者, 不闻大著声绩。”
- 声腔 shēngqiāng许多剧种所共有的、成系统的腔调,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等。
- 声纽 音韵学术语。 即声母。 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 参见“ 声母 ”。
- 声臭 《诗‧大雅‧文王》: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 郑玄 笺: “耳不闻声音, 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 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 ▶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 “铭之戒之, 以永声臭。” ▶ 宋 储泳 《祛疑说‧鬼神之理》: “夫鬼神者, 本无形迹之可见, 声臭之可求, 谓之有则不可。”一说, 声, 通“ 馨 ”。 声臭, 为馨臭。
- 声纳 shēngnà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进行导航和测距的技术或设备。[英sonar]
- 声符 即声旁。 ▶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四节: “汉字当中, 谐声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认识了谐声字的声符也就大致地知道了它们的读音。”参见“ 声旁 ”、“ 形声 ”。
- 声色不动 不动声色。形容态度从容镇静,不随意流露感情。
- 声章 金鼓和旌旗。 皆用以指挥军队进止者。 ▶ 《国语‧晋语一》: “变非声章, 弗能移也。 声章过数则有衅, 有衅则敌入。” ▶ 韦昭 注: “声, 金鼓也;章, 旌旗也。”后以喻声势威风。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 “维匡调娱, 不失其正;中于和节, 不为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