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会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YMCA]
全名Young Men's Christion Association。
以发扬基督徒高尚品德为宗旨的跨教派的非政治性组织。原是1844年伦敦的12名青年人为提高行业年轻人的灵性修养而成立的一个俱乐部。19世纪50年代在美国波士顿成立第一个这样的俱乐部。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内容有体育、野营、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公民活动等,此外还经营旅舍、公寓、宿舍和自助食堂。全国委员会是1855年成立的世界基督教青年会联盟的成员,总部设在日内瓦。根据1929年的《日内瓦公约》,基督教青年会有责任在战俘营中促进教育与文娱设备的添置,现有数十个国家的组织在运作。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1877年成立于英国,旨在帮助从农村到城市觅工的女青年解决困难;在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于1906年成立,旨在争取种族平等。犹太人男女青年会(YM-YWHA)是19世纪中期从美国的犹太人文学社发展过来的,全世界约20个国家有这个组织。
- 基督教 Jīdūjiào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公元一世纪产生于亚细亚的西部地区,奉耶稣为救世主。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又陆续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教派,合称新教。我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
- 基督 Jīdū基督教称救世主。参看〖救世主 〗。[希腊christos]
- 年会 niánhuì(社会团体等)一年一度举行的集会。
- 青年 qīngnián①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人ㄧ~时代。②指上述年龄的人:新~ㄧ好~。
- 同年会 科举时代称同榜及第者的聚会。 ▶ 宋 赵升 《朝野类要‧馀纪》: “同榜及第聚会, 则曰同年会。” ▶ 清 叶名澧 《桥西杂记‧乡会同年会》: “若同榜及第聚会, 则曰同年会。 此即今同乡同年团拜所昉。”
- 耆年会 见“ 耆英会 ”。
- 大青年 dàqīngnián[unmarried youth around thirty] 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
- 小青年 xiǎoqīngnián(~儿)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
- 青年节 QīngniánJé见〖五四青年节〗。
- 五四青年节 Wǔ-Sì Qīngnián Jié纪念五四运动的节日。在五四运动中,我国青年充分显示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力量。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的革命传统,规定五月四日为青年节。
- 知识青年 zhī shiqīngnián指受过学校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
- 社会青年 shèhuìqīngnián指既不上学也未就业的青年。
- 基督降临节 [Advent]基督教节期。为教会年的第一季。在这个时期,进行庆祝耶稣诞辰的准备活动。基督降临节始自最靠近11月30日的星期日,亦被认为是为基督复临做准备的时期。基督降临节的起源不明,但一般认为最早始于6世纪。许多国家都有广为流行的民俗来庆祝,如点燃基督降临蜡烛等。
- 基石 jīshí①做建筑物基础的石头。②比喻基础或中坚力量:工农联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 基础 jīchǔ①建筑物的根脚。②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知识 ㄧ在原有的~上提高。③见〖经济基础〗。
- 基础主义 [foundationalism]一种认识论观点,认为有些信念可以正当地直接掌握(即在感性知觉或理性直觉的基础上),而无需经由其他信念推论而来。在这样的观点下,其他种类的信念(也就是关于物质对象或科学理论实体的信念)并不被认为是基本或基础的,而需要由其他信念推论而来。基础主义者的典型特色,就是将自明的真理、感觉材料与感官材料的呈现视为基本的,在这样的观点下,这些东西就无需其他信念的支持。因此这些信念为宏伟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正确建构的基础。参阅融贯论(coherentism)。
-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 基本解释: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在中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基督教新教。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新宗派的统称。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强调信徒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无须以神父作中介。主要宗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会、卫理公会等。主要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中国传教,为新教进入中国之始。
- 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 基本解释: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制约和关键性作用的生产部门。一般包括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
- 基督教徒种姓制度 [Christian caste]印度基督教徒中保持的社会阶层,这种阶层是以本人或祖先信奉基督教时的种姓等级而定的。印度基督教徒是按地区、教派和种姓划分的。马拉巴沿岸的叙利亚基督徒,可溯自公元1世纪的一些皈依基督教但出身高贵并保持中等种姓地位的人士。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们劝服较低阶层的渔民改信基督教。19世纪,大批新教传教士到印度传教,并宣传社会改革,结果大多数入教的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现在,印度基督徒中的种姓区分正在当代印度基督教徒和其他印度人中间以同样速度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