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无上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zhì gāo wú shàng
【解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示例】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的权力。
【拼音码】zgws
【灯谜面】皇帝的交椅玉皇大帝;到达顶峰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英文】paramount
- 至 zhì ㄓˋ1)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2)极...
- 高 gāo ㄍㄠˉ1)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峰。~空。~踞。~...
- 无上 wúshàng最高:至高~│~光荣。
- 无上乘 佛教浯。 谓至极之佛法。 大乘之别名。 ▶ 《大宝积经》卷二八: “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 彼乘名为大乘, 名为上乘, 名为妙乘, 名为胜乘, 名无上乘。” ▶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煨芋梦》: “非忍心强制, 不能超登无上乘也。”
- 无上法 佛教语。 指涅盘。 谓一切法中无过涅盘。 ▶ 《智度论》卷五五: “无上法者, 智缘尽所得涅盘, 是故知无法胜涅盘者……涅盘是一切法中究竟无上法, 如众川万流大海为止。”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 “我于旷劫勤修苦行, 为诸众生求无上法, 昔所愿期, 今已果满。”
- 无上道 佛教语。 指如来所得之道, 更无过上, 故名。 ▶ 《法华经‧方便品》: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 唐 刘禹锡 《乐天少傅五月长斋广延缁徒谢绝文友坐成睽间因以戏之》诗: “精修无上道, 结念未来生。” ▶ 宋 苏轼 《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 “修无上道难, 造种种福业易。” ▶ 《西湖佳话‧放生善迹》: “内中有一个御史 左宗郢 便问道: ‘念佛得悟道否?’ 莲池 道: ‘怎么得不悟?反问问自性, 性成无上道。 ’”
- 无上将军 汉 代战将的最高称号。 ▶ 《后汉书‧灵帝纪》: “甲子, 帝自称‘无上将军’, 耀兵于 平乐观 。” ▶ 《后汉书‧滕抚传》: “ 凤 衣绛衣, 带黑绶, 称‘无上将军’。”
- 无上菩提 佛教语。 谓最高之觉悟境界。 ▶ 《大宝积经》卷二八: “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 “错不错, 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凡是洞中, 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 住居极乐胜境, 同修无上菩提。”
- 致 zhì ㄓˋ1)送给,给予:~仕(退休)。~辞。~电。~力。~哀。~命。2)招引,使达到:~病。~使。以~。专心~志。3)意态,情况:大~。别~。景~。兴(xìng)~。4)细密,精细:~密。精~。·参考词汇:cause deliver devote extend delicate fine incur send以致 专心致志 致死 高情远致 兴致淋漓 逸韵高致 所致 工致 兴致索然 负乘致寇 钩深致远 积微致著 研精致思 格物致知 发家致业 大致 笔致 致之度外 盗食致饱 楚楚有致 高致 出奇致胜 淋漓尽致 殊致同归 随车致雨 举国一致 声罪致讨 致意 雅人深致 百虑一致 致命 致密 招致 密致 高情远致,高情远意 错落有致 别无二致 引致 和气致祥 閒情逸致 毫无二致 致命伤 极情尽致 致冷 尽致 失张失致 杀敌致果 学以致用 韵致 致敬 閒情别致 任重致远 细致 步调一致 致力 致富 致谢 殊涂同致 标致 致伤 临危致命 致辞 闲情逸致 推陈致新 别致 有致 表里一致 一致 做张做致 兴致 意致 殊方同致 林下风致 发财致富 获致 致使 言行一致 见危致命 情致 精致 一致百虑 四致 风致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格致 团结一致 负重致远 致词 发家致富 以冰致蝇 推心致腹 罗致 导致 致远任重 诱致 雅量高致 雅致 致残 景致 不致 雅人清致 并无二致 操赢致奇 兴致勃勃 极致 以刑致刑
- 至骏 最好的骏马。 ▶ 汉 枚乘 《七发》: “此亦天下之至骏也, 太子能强起乘之乎?”
- 致一 1. 犹一致。 ▶ 《易‧系辞下》: “三人行, 则损一人;一人行, 则得其友: 言致一也。” ▶ 清 谭嗣同 《仁学‧界说》: “平等者, 致一之谓也。 一则通无, 通则仁矣。” 2. 专一。 ▶ 宋 戴埴 《鼠璞‧程苏争致斋》: “斋之禁荤, 见于法令, 乃禁五辛, 虑耗散人之气, 间其精诚, 与禁饮酒、听乐、嗜欲, 悲哀一同, 欲其致一之妙通于神明耳。” ▶ 明 唐顺之 《赠宜兴令冯少虚序》: “静则可以致一而极其精爽之思。”
- 至驩 指相处最欢乐的朋友。 ▶ 《史记‧淮阴侯列传》: “始 常山王 、 成安君 为布衣时, 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 天下至驩也。”
- 致丧 谓极尽哀戚之情为父母守丧。 ▶ 《礼记‧檀弓上》: “事亲……服勤至死, 致丧三年。” ▶ 郑玄 注: “致, 谓戚容称其服也。” ▶ 孔颖达 疏: “致之言至也, 谓哀情至极而居丧礼。”
- 至音 最美妙的音乐。 ▶ 《淮南子‧说林训》: “至乐不笑, 至音不叫。” ▶ 《后汉书‧陈元传》: “夫至音不合众听, 故 伯牙 绝弦;至宝不同众好, 故 卞和 泣血。” ▶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 “至音将简易同和, 广乐与神明合契。”
- 致主 犹致君。 ▶ 唐 李频 《长安书情投知己》诗: “致主当齐圣, 为郎本是仙。” ▶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 “致主比 唐 虞 , 安边如 卫 霍 。”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 “经术将以述圣绍贤, 谟猷将以泽民致主。”
- 至隐 1. 极悲痛。 ▶ 《礼记‧檀弓下》: “拜, 稽颡, 哀戚之至隐也。” ▶ 郑玄 注: “隐, 痛也。” 2. 极微小。 ▶ 宋 曾巩 《上范资政书》: “故圣人之所教人者, 其晦明消长弛张用舍之际, 极大之为无穷, 极小之为至隐。”
- 致之度外 同“置之度外”。
- 至阴 1. 谓极盛的阴气。 ▶ 《庄子‧田子方》: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 ▶ 《孔子家语‧执辔》: “至阴主牝, 至阳主牡。” 2. 中医学名词。 经穴名。 属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 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 距趾甲根角一寸处。 ▶ 《灵枢经‧本输》: “膀胱出于至阴。 至阴者, 足小指之端也, 为井金。” 3. 中医学名词。 指脾。 因脾属太阴, 太阴为三阴之始, 故称。 ▶ 《素问‧金匮真言论》: “腹为阴, 阴中之至阴, 脾也。” 4. 中医学名词。 指肾。 因肾主水, 藏精, 为人阴精之原, 故称。 ▶ 《素问‧水热穴论》: “肾者, 至阴也;至阴者, 盛水也……地气上者属于肾, 而生水液也, 故曰至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