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果表明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碳是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而氮源和磷源的影响较小;湖水的高ph以及丰富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制约了异养细菌的生长。
- 可见在半人工控制的虾池生态系统中,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潜在的摄食压力十分巨大,它们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 由于水源受到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硝酸盐氮、藻类及毒素、浮游动物等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饮用水水质。
- 在浮游动物数量激增的高峰期,亦即在春季后期以及夏季,哈尼记录了最大程度上的每日群落食草比率,对于营养物不充足的湖和沼泽湖而言,分别为每日浮游植物繁殖量的6 . 6 %和114 %
- 译文:在浮游动物数量激增的高峰期,亦即在春季后期以及夏季,哈尼记录了最大程度上的每日群落食草比率,对于营养物不充足的湖和沼泽湖而言,分别为每日浮游植物繁殖量的6 . 6 %和114 %
- 5 、在航校昼夜监测站,小型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以傍晚最高,其次是黎明和正午,午夜时密度最低,分别为154 . 91个升、 146 . 63个升、 93 . 09个升和77 . 31个升。
- 现场测得的桡足类摄食率结果表明,在莱州湾,夏季桡足类群体的日摄食量占初级生产力的20 . 81 ? 98 . 35 % ,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2 . 53 ? 6 . 36 % ,潍河口,河口外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体的日摄食量占初级生产力的32 . 28 % ,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4 . 12 % ,河口内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 3 % ,日摄食量小于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 % 。
- 根据twinspan等多元分析结果,比较各组群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环境特征,可将东、黄海浮游动物群落分为5个,黄海沿岸群落( f ) ,指示种秋季为真刺唇角水蚤,春季为墨氏胸刺水蚤;黄海中部群落( hc ) ,指示种以细长脚虫戎为主,秋季还有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东海外陆架高温高盐群落( k ) ,指示种为角锚哲水蚤、飞龙翼箭虫等多种狭布型暖水种类;黄东海交汇区群落( he )和东海近岸混合群落( m ) ,两群落包含多种生态类型种类,其中温带近岸低盐种在he中较多,广布性暖水种在m群落中较多。
- 良益菌于池中,除培养大量微生物群外,相形地提高池中生物量产能,微生物代谢物为藻类吸收利用,微生物及藻类被浮游动物利用,浮游动物再被较大型底栖性动物利用,形成之食物?关系提供鱼虾丰富而多样性之天然饲料生物,健全池中鱼虾之体质,增加抗病能力。
- 主要分析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微型浮游动物的氨氮排泄率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探讨了实验室条件下食物浓度和光周期对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pacifica )滤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