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的近义词
- 恭顺、忠顺、驯良、温顺
相关词汇
- 和: hé ㄏㄜˊ1)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
- 顺: (順)shùn ㄕㄨㄣˋ1)趋向同一个方向,与“逆”相对:~风。~水。...
- 和顾: 同“和雇”。 《元史‧世祖纪八》: “ 大都 、 新安 县民复和顾、和买。” ▶ 《元史‧食货志五》: “所至以索截河道, 舟楫往来, 无不被扰, 名为和顾, 实乃强夺。”
- 和韵: 1. 谓文雅而有风度。 ▶ 《南史‧王训传》: “眉目疏朗, 举动和韵。”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有道之器》: “ 彦回 风流和韵, 施之燕闲, 故是佳士。” 2. 指句中音调和谐, 句末韵脚相协。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 “吟咏滋味, 流于字句。 气力穷于和韵。 异音相从谓之和, 同声相应谓之韵。” ▶ 范文澜 注: “异音相从谓之和, 指句内双声叠韵及平仄之和调;同声相应谓之韵, 指句末所用之韵。” II谓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 ▶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 “前人作诗, 未始和韵。 自 唐 白乐天 为 杭州 刺史, 元微之 为 浙东 观察, 往来置邮筒倡和, 始依韵, 而多至千言, 少或百数十言, 篇章甚富。”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余作诗, 雅不喜叠韵, 和韵, 及用古人韵。” ▶ 清 梅曾亮 《<柏皂山房诗集>自序》: “叠韵之巧, 盛于 苏 黄 ;和韵之风, 流于 元 白 。”
- 和颂: 古代乡射礼的五项要求之一。 射时节奏要合《雅》《颂》之乐。 ▶ 《论语‧八佾》“射不主皮”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射有五善焉: 一曰和志, 体和;二曰和容, 有容仪;三曰主皮, 能中质;四曰和颂, 合雅颂;五曰兴舞, 与舞同。”
- 和音: 1. 平和之音;和谐之音。 ▶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 “渥恩颁春禄, 《咸》《护》听和音。” ▶ 《旧唐书‧音乐志三》: “筵辉丽璧, 乐畅和音。” ▶ 清 张炳璇《拟庭中有奇树》诗: “比翼刷文翰, 间关鸣和音。” 2. 音乐术语。 同时发响的若干个音。
- 和题: 符合题旨, 从正面立论。
- 和面: 用水揉和面粉。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 “酒鱼眼沸, 绞去滓, 以和面, 面起可作。” ▶ 唐 费冠卿 《答萧建》诗: “搜泥如和面, 拾橡半添穜。” ▶ 刘真 《春大姐》三: “她看了看正拿着面盆要去和面的 秀芳 。”
- 和颜: 和蔼的面色。 ▶ 汉 刘向 《列女传‧郑瞀》: “妇人以端正和颜为容。”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 “收和颜而静志兮, 申礼防以自持。”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扬和颜, 攘皓腕。”
- 和静: 犹和谐;平和安静。 ▶ 《庄子‧缮性》: “阴阳和静, 鬼神不扰, 四时得节。” ▶ 汉 张衡 《思玄赋》: “安和静而随时兮, 姑纯懿之所庐。”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 山遐 去 东阳 , 王长史 就 简文 索 东阳 云: ‘承藉猛政, 故可以和静致治。 ’” 王统照 《沉思》: “画室里充满了和静、深沉而安定的空气。”
- 和颜悦色: hé yán yuè sè 【解释】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出处】《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示例】申子平急上前,~的把原委说了一遍。(清·刘鄂《老残游记》第八回)【拼音码】hyys【灯谜面】喜相逢【用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形容和善可亲【英文】with a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 和霭: 同“和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文端》: “公高不逾中人, 白须数茎, 和霭近情, 而时露刚坚之气。” ▶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 “老太婆在别的人跟前从没有这样和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