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读学士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1. 官名。
▶ 唐 始设, 初属 集贤殿 书院, 职在刊缉经籍。 后为翰林院学士之一, 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 备顾问应对。
▶ 宋 乐史 《广卓异记‧柳公权》: “ 开成 五年, 加散骑常侍出, 凡三入翰林, 为侍读学士。”
▶ 清 戴震 《范忠贞传》: “中 顺治 壬辰进士, 由翰林院编修擢秘书院侍读学士, 迁国史院学士。”
▶ 《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 “ 沈中堂 一看这告奋勇的人不是别人, 正是侍读学士旗人 绅灵 , 号叫 绅筱庵 的便是。”
2. 清 代内阁所设, 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 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 侍读 1. 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 学士 xuéshì①指读书人:文人~。②学位中最低的一级,大学毕业时由学校授...
- 侍读 1. 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法从清望‧侍读》: “ 唐明皇 开元 三年七月, 敕每读史籍中有阙, 宜选耆儒博硕一人, 每日侍读。 故 马怀素 褚元量 更日入直, 此侍读之始也。” ▶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序》: “如 班令史 之侍读禁中而作《白虎通》, 蔡邕 之校 汉 典而作《独断》是也。” ▶ 清 叶廷管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 “盖 昭成 方娠, 说 侍读东宫, 知其异事。” 2. 古代官名。 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 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 然级别较其为低。 ▶ 宋 有翰林侍读之官, 明 清 沿置翰林院侍读。 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 叔文 论政。”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先君读 山谷 《乞猫诗》, 叹甚妙。 ▶ 晁以道 侍读在坐。” ▶ 《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 迟衡山 道: ‘是那位 高老先生 ?’ 季苇萧 道: ‘是 六合 的现任翰林院侍读。 ’”参见“ 侍读学士 ”、“ 侍读博士 ”。 3. 古代官名。 ▶ 南北朝 唐 宋 诸王属官, 有侍读, 侍讲。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 梁 世有一侯, 尝对 元帝 饮谑, 自陈‘痴钝’, 乃成‘颸段’…… 元帝 手教诸子侍读, 以此为诫。” 4. 古代官名。 ▶ 清 代内阁所置官。 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 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 读学 读书学习。 ▶ 《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 “汝比在都, 读学不就, 年转成长, 吾日冀汝美, 勿得敕如风过耳, 使吾失气。”
- 学士 xuéshì①指读书人:文人~。②学位中最低的一级,大学毕业时由学校授予。
- 侍读博士 古代官名。 ▶ 南朝 宋 置, 授诸王经学。 ▶ 《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五年》: “侍读博士 荀诜 谏, 休茂 杀之。” ▶ 胡三省 注: “侍读博士, 授诸王经者也。”
- 工读学校 教育、挽救、改造失足青少年的学校。 ▶ 《1980年中国百科年鉴》: “举办工读学校, 实行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以教育部门为主, 共青团, 公安部门积极配合, 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原则。 办学方针是‘挽救孩子, 培育人才’, 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既抓思想教育, 又抓文化知识的学习。”
- 三学士 谓 唐 代翰林院、弘文馆、集贤院三院学士。 ▶ 《新唐书‧百官志一》: “ 唐 之学士, 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 而翰林学士, 独无所属。”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摺: “休为这翠帏锦帐一佳人, 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
- 光学士 即翰林学士。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林升转之速》: “若光学士, 则自 嘉靖 末年 张蒲州 特拜, 骇为奇事, 今遂绝响。 但为大宗伯兼官而已。”参见“ 光学 ”。
- 四学士 指 北宋 诗人 黄庭坚 、 秦观 、 晁补之 、 张耒 四人。 ▶ 《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 “﹝ 黄庭坚 ﹞与 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 俱游 苏轼 门, 天下称为四学士。”
- 大学士 官名。 ▶ 唐中宗 景龙 二年, 修文馆 置大学士四人。 此大学士之始, 然不常设。 ▶ 宋 沿 唐 之旧, 昭文馆 、 集贤殿 大学士, 皆宰相领之。 ▶ 明 代始专以殿阁大学士为宰辅之官, 然官阶仅五品, 其职务是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 自 宣宗 时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 官尊于六卿, 职近宰相, 称为“阁老”。 ▶ 清 因之, 设内阁大学士四人, 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二人, 为从一品, 成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称为“中堂”。
- 女学士 宫中女官名。 ▶ 《陈书‧皇后传‧张贵妃》: “以宫人有文学者 袁大舍 等为女学士。” ▶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土尚宫宋氏》: “女学士, 尚宫 宋氏 者, 名 若昭 , 贝州 青阳 人。”后亦用以泛称有才学的女子。 ▶ 宋 陆游 《南唐书‧高越传》: “ 文进 仲女有才色, 能属文, 号女学士, 因以妻 越 。”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且是女学士, 诗词俱大高。”
- 学士羹 即羊眼羹。 ▶ 宋 陶谷 《清异录‧学士羹》: “ 窦俨 尝病曰, 几丧明。 得良医愈之, 劝令频食羊眼。 ▶ 俨 遂终身食之。 其家名‘双晕羹’, 世人有呼‘学士羹’者。”
- 直学士 官名。 ▶ 唐 置。 凡官资较浅者, 初入直馆阁, 为直学士, 班在学士下, 待制上。 ▶ 《新唐书‧百官志二》: “ 武德 后, 五品以上曰学士, 六品以下曰直学士, 又有文学直馆, 皆它官领之。”
- 东方学士 指 唐 东方虬 。 ▶ 明 杨慎 《垂杨篇》: “临池归院总仙曹, 应制分题竞彩毫。 诏乘西第将军马, 诗夺 东方学士 袍。”按, 唐 武则天 幸 洛阳 , 令从官赋诗。 ▶ 东方虬 诗先成, 得赐锦袍;及 宋之问 诗成, 则天 称其词愈高, 夺 虬 锦袍以赏之。 参阅《旧唐书‧文苑传中‧宋之问》。
- 仵作学士 指 宋 蒋彝 。 ▶ 蒋 因办理 朱冲 丧事, 得升为直秘阁之官, 时人因以讥之。 ▶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上: “近岁除直秘阁者尤多, 两浙 市舶 张苑 进笃禄香得之, 时号‘笃禄学士’;运判 蒋彝 应副 朱冲 葬事得之, 号‘仵作学士’; 越州 通判 魏志崇 获盗黄乌觜得之, 号‘贼学士’。”参见“ 仵作 ”。
- 侍讲学士 官名。 ▶ 唐 始设, 初属 集贤殿 书院, 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 ▶ 宋 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 如 邢昺 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 属翰林学士院。 ▶ 元 明 清 翰林院均置此职, 讲论文史, 甚为清显。
- 八塼学士 谓 唐 李程 。 ▶ 《新唐书‧李程传》: “学士入署, 常视日影为候, 程 性懒, 日过八塼乃至, 时号‘八塼学士’。”塼,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作“砖”。 参见“ 八花塼 ”。
- 八砖学士 见“ 八塼学士 ”。
- 北门学士 唐高宗 时, 弘文馆直学士 刘禕之 、著作郎 元万顷 等, 时奉诏于翰林院草制, 密令参决, 以分宰相之权。 ▶ 唐 制, 官衙都在宫城之南, 院在 银台 之北, 刘 元 等人不经南门, 而于北门出入, 时人因谓之“北门学士”。 参阅《旧唐书‧刘禕之传》、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 十八学士 1. 唐太宗 开文学馆, 命 杜如晦 、 房玄龄 、 于志宁 、 苏世长 、 薛收 ( 收 卒, 刘孝孙 补入)、 褚亮 、 姚思廉 、 陆德明 、 孔颖达 、 李玄道 、 李守素 、 虞世南 、 蔡允恭 、 颜相时 、 许敬宗 、 薛元敬 、 盖文达 、 苏勖 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令 阎立本 绘像 褚亮 题赞。 号《十八学士写真图》。 参阅《旧唐书‧褚亮传》。 2. 唐玄宗 开元 年间, 以 张说 、 徐坚 、 贺知章 、 赵冬曦 、 冯朝隐 、 康子元 、 侯行果 、 韦述 、 敬会真 、 赵玄默 、 毋煚 、 吕向 、 咸廙业 、 李子钊 、 东方颢 、 陆去泰 、 余钦 、 孙季良 十八人为学士, 命 董萼 绘像。 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二。
- 大小学士 指 明 沈度 及弟 粲 。 ▶ 沈度 、 沈粲 皆善书, 同官翰林, 时号“大小学士”。 见《明史‧文苑传二‧沈度》。
- 掌院学士 清 代翰林院长官。 ▶ 顺治 十五年始设翰林院掌院学士, 满 汉 各一人, 正三品, 兼礼部侍郎衔。 ▶ 雍正 八年, 晋为从二品。 ▶ 乾隆 元年后, 皆以大学士或尚书、侍郎特简兼摄。 ▶ 乾隆 五十八年规定不再兼礼部侍郎衔。
- 文人学士 泛指文人、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