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件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zhìjiàn
见〖作件〗。
- 制 1)(⑦製)zhì ㄓˋ2)规定:因地~宜。~定。~式。~宪。3)限定...
- 件 jiàn ㄐㄧㄢˋ1)量词,用于个体事物:一~事。2)指可以一一计算的...
- 制伏 zhì fú用强力压制使驯服。也作制服。
- 制令 制度法令。 ▶ 《文子‧上义》: “昔者 三皇 无制令而民从, 五帝 有制令而无刑罚。” ▶ 《左传‧昭公元年》: “举之表旗, 而著之制令。” ▶ 杜预 注: “为诸侯作制度法令, 使不得相侵犯。” ▶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 “时国禁书疏, 非吊丧问疾, 不得辄行尺牍, 故 羲之 书首云死罪, 是违制令故也。”
- 制作 zhìzuò制造:~家具。
- 制从 犹服从。 ▶ 汉 贾谊 《治安策》: “今海内之势, 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 莫不制从。”
- 制使 1. 制约。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 “精积于其本, 则血气相承受;贤积于其主, 则上下相制使。” ▶ 宋 叶适 《新书》: “以后冲前, 以新改旧, 凡朝廷上下之所恃以相维持、相制使者, 奉行此书而已。” 2. 皇帝派遣的使者。 ▶ 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 “制使出巡, 人填道迎, 显公德。”参阅《唐律疏议》卷十。 3. 宋 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 ▶ 《水浒传》第十二回: “﹝ 杨志 ﹞年纪小时, 曾应过武举, 做到殿司制使官。 ▶ 道君 因盖 万岁山 , 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
- 制兵 1. 统辖军队。 ▶ 《管子‧兵法》: “旗所以立兵也, 所以制兵也, 所以偃兵也。” ▶ 唐 柳宗元 《封建论》: “善制兵, 谨择守, 则理平矣。” ▶ 宋 梅尧臣 《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 “制财犹制兵, 太甚则生乱。” 2. 清 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 ▶ 《清史稿‧兵志二》: “绿营规制, 始自前 明 。 ▶ 清 顺治 初, 天下已定, 始建各省绿营。 绿营之制, 有马兵、守兵、战兵。 战守皆步兵。 额外外委皆马兵。 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 ▶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 “夫制兵既不可用, 即当随时裁革, 更补练勇, 以节饷需。”
- 制书 古代皇帝命令的一种。 ▶ 汉 蔡邕 《独断》: “其(皇帝)命令: 一曰策书, 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 四曰戒书。” ▶ 《后汉书‧蔡邕传》: “时频有雷霆疾风, 伤树拔木, 地震、陨雹、蝗虫之害。 又 鲜卑 犯境, 役赋及民。 六年七月, 制书引咎, 诰群臣各陈政要所当施行。” ▶ 宋 陆游 《贺黄枢密启》: “恭审显膺制书, 进贰枢府。”参阅《唐六典‧中书》。
- 制军 1. 编制军队。 ▶ 《周礼‧夏官‧司马》: “凡制军,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 大国三军, 次国二军, 小国一军。” 2. 明 清 时总督的别称。 又称“制台”。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巡抚折藩司之焰》: “ 咸丰 八九年间, 昆明 何根云 制军总督 两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