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古代官吏的冠饰。 比喻显贵。
▶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 “ 龙门 退水, 望冠冕以何年?鷁路颓风, 想簪缨于几载?”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三: “遮莫姻亲连帝城, 不如当身自簪缨。”
▶ 《明史‧儒林传序》: “其他簪缨逢掖, 奕叶承恩, 亦儒林盛事也。”
▶ 茅盾 《动摇》三: “ 陆 家可说是世代簪缨的旧族。”
- 簪 zān ㄗㄢˉ1)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 缨 (纓)yīng ㄧㄥˉ1)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子。红~枪。~穗。...
- 簪缨世族 zān yīng shì zú 【解释】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出处】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拼音码】zysz
- 簪缨世胄 zān yīng shì zhòu 【解释】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指世代作官的人家【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舍人是簪缨世胄,况又是黄宫名士,指日飞腾。”【拼音码】zysz【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 簪缨门第 旧指显贵人家。
- 簪绅 犹簪带。 ▶ 唐 颜师古 《奉和正日临朝》: “肃肃皆鵷鹭, 济济盛簪绅。” ▶ 宋 范仲淹 《祭韩少傅文》: “子孙诜诜, 礼乐簪绅。” ▶ 明 张居正 《答陈节推书》: “凡在簪绅, 举同欣庆。”
- 簪组 1. 冠簪和冠带。 ▶ 唐 王维 《留别丘为》诗: “亲劳簪组送, 欲趁莺花还。” 2. 借指官宦。 ▶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 “伪宰相 郑珏 等一十一人, 皆本朝簪组, 儒苑品流。” ▶ 宋 苏轼 《寄刘孝叔》诗: “高踪已自杂渔钓, 大隐何曾弃簪组。” ▶ 明 李东阳 《张侍御世用藏山水图歌》: “吾生早觉簪组累, 十年邱壑成膏肓。”
- 簪绂 冠簪和缨带。 古代官员服饰。 亦用以喻显贵, 仕宦。 ▶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 “始知物外情, 簪绂同刍狗。” ▶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 “凡居近位, 岁进子孙, 簪绂盈门, 冠盖塞路。” ▶ 清 方文 《述哀》诗: “儿长粗能文, 母日望簪绂。”
- 簪花 1. 谓插花于冠。 ▶ 《宋史‧礼志十五》: “礼毕, 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新进士释褐于国子监, 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 行拜谒簪花礼。” 2. 犹戴花。 ▶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簪花》: “今俗惟妇女簪花, 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3. 古代书体的一种。 ▶ 明 王彦泓 《有女郎手写余诗数十首笔迹柔媚纸光洁滑玩而味之》诗之二: “ 江令 诗才犹剩锦, 卫娘 书格是簪花。” ▶ 清 钱谦益 《观美人手迹戏题绝句》之四: “芳树风情在, 簪花体格新。”参见“ 簪花格 ”。
- 簪簪 1. 犹篸篸。 参差不齐貌。 ▶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之一: “疏树飞花轻蔌蔌, 衰荷留柄乱簪簪。” 2. 威严;庄严。 常用来形容骑马的姿势。 ▶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摺: “一部笙歌出入围, 马儿上簪簪稳坐的当街里。”
- 簪花格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二载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书评》: “ 卫恒 书如插花美女, 舞笑镜台。”后称书法娟秀工整者为簪花格。 ▶ 明 王彦泓 《即事》诗之五: “含毫爱学簪花格, 展画惭看出浴图。”
- 簪笔磬折 古代插笔备礼,曲体作揖,以示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