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默察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jìng guān mò chá
【解释】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示例】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
【拼音码】jgmc
- 静观 jìngguān冷静地观察:在一旁~ㄧ~事态的发展。
- 默察 默默地观察。 ▶ 孙中山 《致邓泽如函》...
- 默察 默默地观察。 ▶ 孙中山 《致邓泽如函》: “弟自攻破 镇南关 之后, 默察 广西 全局大有可为, 月来所图较前极有进步。”
- 静言 1. 安静地;仔细地。 ▶ 《诗‧邶风‧柏舟》: “静言思之, 不能奋飞。” ▶ 毛 传: “静, 安也。” ▶ 余冠英 注: “静言, 犹静然, 就是仔细地。” ▶ 晋 陶潜 《荣木》诗: “静言孔念, 中心怅而。” ▶ 宋太宗 《蜀盗平罪己诏》: “近者, 盗兴畎亩, 连陷州城……静言思之, 非民之咎。” 2. 巧饰之言。 ▶ 《楚辞‧九辩》“何时俗之工巧兮” 汉 王逸 注: “静言諓諓, 而无信也。” 3. 平静地陈述。 ▶ 《鬼谷子‧权篇》: “静言者反而于胜。” ▶ 陶弘景 注: “静言者, 谓象清净而陈言。” ▶ 唐 白居易 《喜杨六侍御同宿》诗: “岸帻静言明月夜, 匡床闲卧落花朝。” 4. 沉静地思考。 ▶ 《文选‧陆机<猛虎行>》: “静言幽谷底, 长啸高山岑。” ▶ 李善 注引《毛诗》: “静言思之。” ▶ 宋 陈亮 《谢留丞相启》: “静言叨冒之多, 知自吹嘘之力。”
- 静言令色 jìng yán lìng sè 【解释】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示例】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三》:“~,即巧言令色。”【拼音码】jyls【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静襟 宁静的胸怀。 ▶ 唐 赵嘏 《舒州献李相公》诗: “醉笔倚风飘涧雪, 静襟披月坐楼天。”
- 静言庸违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又作:口是行非。
- 静讽 委婉地暗示或劝戒。 ▶ 唐 崔融 《报三原李少府书》: “撤函敷纸, 恬神静讽。”
- 静虚 1. 清净无欲。 ▶ 《吕氏春秋‧知度》: “有道之主因而不为, 责而不诏, 去想去意, 静虚以待。” ▶ 《孔子家语‧好生》: “ 舜 之为君也……德若天地而静虚。” ▶ 明 唐顺之 《赠张方士序》: “窃疑二氏专求之静虚, 纵不能无毫厘之差, 其去圣学, 要之较世儒为近。” 2. 恬淡平和。 ▶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 “ 新城 礼部侍郎 陈公 , 为古文学……不为熊熊之光, 绚烂之色, 而静虚澹淡, 若近而若远。”
- 静词 见“ 静字 ”。
- 静虑 1. 涤除一切杂念。 ▶ 《太平广记》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 “相公安神静虑, 万想俱遣。” ▶ 《云笈七签》卷三二: “但当和心、少念、静虑, 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 “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 坐禅入定, 绝灭一切妄念, 专心求解脱。” 2. 静心思考。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 “幸多暇日, 自求诸己, 研精静虑, 贞观厥美。” ▶ 《宋史‧苏轼传》: “平居静虑, 亦尝有忧于此乎!” 3. 佛教语。 犹禅定。 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 冥想妙理。 ▶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八: “依何义故立静虑名, 由此寂静能审虑故。”